警惕!孩子也会得抑郁症,家长诊断预防更重要!丨心里话
“开心一点,有什么想不开的呢?”听到“抑郁症”这三个字,这是很多人最直观的反应,但抑郁症是一种病,并不能够用开不开心来进行衡量。近来有媒体报道,北京一所著名重点大学内有40名学生被确诊为抑郁症,约占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2成。个别学生因抑郁无法进行论文答辩而休学。抑郁症很近,不少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抑郁心理;但抑郁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拥抱耐心和勇气,就一定能够帮助孩子去战胜它。
小鱼(化名),就读于北京海淀某知名大学的文科专业,一向寡言内向的她,却在社交网络上异常活跃,几乎天天更新。翻看小鱼的微信朋友圈,一般不会察觉到她患上抑郁症。
当被问起什么原因得上抑郁时,小鱼有些茫然,“要知道生病的具体理由,我就不会抑郁了,它就像感冒一样,一不小心就上身了。”硕士二年级她出现整夜失眠现象,恐慌之中她不断逼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睡眠紊乱,学习随之瘫痪,“当初就连煮个饺子煮粘锅,我都要进行深刻的自我批判,然后上升到自我怀疑,‘你现在连个饺子都煮不好啦!’”几经好友的催促,她才来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几次辅导后,心理老师建议她去专业医院就诊,很快被确诊为重度抑郁。
本科就读于计算机专业的张腾(化名)确诊抑郁症的过程要更加曲折和漫长,直到大四上学期他才在抑郁症前“真正倒下”,休学回家。“进校时不喜欢我的大学和专业,有心理落差,加上当时谈了异地恋的女友,非常迷茫,走不出那悲伤情绪。我开始找各种书看和测试,恍然察觉抑郁了,一开始我和父母谁也不相信,等到快不行时,病到不得不休学。”
这也被称为“微笑型抑郁”,大家看到的都是他开朗活泼的一面,很少看到他不开心的时候,但是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往往是通过活泼开朗,受人欢迎的方式来讨好身边的亲人、朋友,而在内心深处,取悦别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内心需求的忽视。记者采访的多个抑郁大学生的病例,大多数都有过“人前坚强,人后沮丧”恶性循环的挣扎,他们罹患上的是隐匿型抑郁症。
小宇(化名)是北京某重点高校的大三学生,平时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但让人联想不到的是他也曾经有过抑郁症的经历。他曾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描述了自己到医院进行抑郁症治疗的经历。“曾经不少次,别人建议我去医院,然而我没有去过,因为我怕。我怕路上奇怪的眼神,怕医生的目光,怕亲人知道后的反应,怕的太多。我也不时对自己说,怎么可能呢,我哪是抑郁症,就是自己心情不好一会儿而已呗。”一开始小宇也是拒绝接受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的事实,但最终还是选择来到了医院。
幸运的是,经过医院的诊断,小宇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经过药物治疗是可以痊愈的。而他也这样写道,“我的潜意识里会认为,大家对抑郁症患者有各种奇怪的看法,而消除我内心的这种观念的方法就是,我明目张胆地告诉大家,而大家并没有对我有奇奇怪怪的看法”。现在的小宇依然开朗乐观,风趣幽默,他也想告诉大家,“抑郁症真的没有什么可怕的,大家千万千万不要误解”。
抑郁症究竟是什么?
根据美国精神学会关于抑郁发布的标准,如果孩子不同于以往,几乎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悲伤情绪中,或失眠、不安、乐趣消沉以及容易疲劳等状况中,且这些情况在两个星期内集中出现,我们就需要更加注重他们的心理状况。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抑郁症前兆:
1)长时间地对以往的爱好、学习甚至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甚至无精打采;
2)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3)记忆力下降,总是感到自卑,经常自责,感到心慌;
4)自感头痛、腰痛和身痛等,但又查不出器质性的病因;
5)经常不由自主地感到空虚,自己觉得没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6)其他持续型的消极性情绪。
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抑郁症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大学生抑郁症的“根子”大都在中学就已埋下。家长一点一滴在平时积聚而成的压力,都有可能变成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看看以下这些教育观念你是否还固化于心呢?
兴趣全为“学习”让位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观念已经被许多家长所接受以及固化,许多孩子因此被迫承担的课程压力比他们本应承担的多得多,各种强加的周末补习班都已是家常便饭。部分家长把孩子本应花在其他爱好上的时间和精力,强“挪”到学校的文化课上,而忽视孩子本身真正的兴趣。长此以往,孩子们在学习任务难度加大时,长期堆积的厌恶情绪会逐渐集中化,引发一部分孩子郁郁寡欢以及对大部分事物提不起兴趣等抑郁心理。
家长脸色只由“成绩”决定
除了压制孩子的兴趣容易造成孩子抑郁的心理状况之外,传统的奖惩方式也容易使孩子们养成不利于长远发展的价值标准,易因挫败感而丧失对自己和他人的信心。达州市自杀学生的家人在他小时候以成绩为唯一标准,来决定对他的奖惩甚至衡量他的价值,这使得他不断地追求片面的卓越。到了新的环境之后,他仍然用这种价值标准来“规范”自己,并在因不能保持以往优秀成绩、觉得家人对他失望的情况下,产生“分数线”的心理危机,抑郁状态愈发明显,直至自杀。
这是部分家长的缩影:孩子考好时,他们给“一颗糖”,考不好时,甩“一巴掌”。这种传统的奖惩方法反映了家长和学校对孩子们错误的引导方向,让孩子产生“在家长和学校眼里,除了成绩,我就再没什么用”的意识。教育孩子的方式极易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着他们面对“坎儿”时的心理状态。
孩子心理状态“受冷落”
容易造成孩子抑郁的因素还有许多,可能是生活细节的累积,也可能是突如其来的大事,甚至是自己的性格特质和身体缺陷等。但不管怎样,家长对孩子心理状况的重视与否是影响孩子情绪的关键性因素。
许多父母把对孩子的关心都集中在了学校考试的成绩上,仿佛孩子只要考得好,其他的水到渠成。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孩子在抑郁症前期时得不到家长和学校的心理引导,又或者是家长不愿承认孩子患抑郁症的现实,直至孩子病情加重到影响学业才加以重视。这种对心理问题的忽视会使孩子在消极情绪状态下甚至抑郁初期不愿向家长和老师敞开心扉来谈自己的情绪问题。
然而,学生的心理状况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课程中却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重视,我国对此虽也有效仿,但我们仍期待能达到更好的成效。并且,家长对孩子心理状况的重视程度也应不断提高,以防抑郁症学生比例增加。
抑郁症能否治愈?
华中师大研究生杨朝清认为,面对孩子患有抑郁症,一些父母难以接受;他们非但没有给予子女提供应有的陪伴、慰藉与帮助,反而指责批判子女“想不开”、 “意志力不够坚强”、甚至采取打骂孩子的“暴力教育”方式;这样的“落井下石”,只会让孩子在抑郁的泥淖里越陷越深。如果发现孩子存在抑郁前兆,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予他们倾听与陪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抑郁症一半以上是可以自我治愈的
作为家长,当自己的孩子面对抑郁情绪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倾听孩子的情绪,及时清理情绪垃圾,扫除内心的阴霾。要知道,抑郁症一半以上是可以自我治愈的。时常帮助孩子“换个角度想问题”,在压力很大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采取一些方式进行自我发泄,都能让孩子同负面情绪saygoodbye!
心理疏导:理解万岁
同时,当孩子抑郁症较为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为孩子安排心理咨询。心理医生能进行“温柔的精神按摩”,他们会找到病人的心理症结所在,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要相信专业的力量。
福建泉州南安一名优秀中学生张强(化名)因三分之差考不上当地的重点高中而郁郁寡欢。张强妈妈因他的情绪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带他去向心理医生咨询,由此情况得到了较大的缓解,学生占抑郁症患者数量的比例逐渐升高,但他们并不都一定得到家长和老师在心理状况上的关注。而孩子的心理状况却是我们最不应忽视的教育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孩子的学习,甚至日常生活。
预防比缓解更有效
学生抑郁症可有各种各样的应对办法,但都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孩子们的抑郁症。家庭和学校是孩子们接触最多,也是对孩子们影响最大的两个外部环境。
除了课程学习之外,家长和老师应努力帮助孩子发现并发展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并摒弃传统的奖惩方式,重视孩子们的心理状况需求。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抑郁症的病发。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一份积极的心态,这样未来孩子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积极应对。
END
感谢“中国教育报”授权发布(ID:Zhongguojiaoyubao)
文章略有改动
戳这里,免费体验“和教育”!